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農村生活初體驗

筆者:譚文淑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譚文淑,服務於欣中天然氣公司,父為榮民,夫為現役軍官。近年開始提筆,投稿各報刊。 好友阿發住在雲林縣崙背鄉,以種植果蔬為業,我們大約每個月利用周休時前往一次,一方面是拜訪,另一方面是體會農家生活。 當日我們大約六點左右,趨車從台中到雲林,上高速公路,過員林收費站,在西螺下交流道,右轉直走,到西濱公路段左轉,即可以進入崙背鄉。 雖然我們是一大早出發,但農民們早已在田裡工作了!他們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黎明曙光乍現,就起床整裝,直奔農田;也因為日頭炎熱,所以大都在天色剛亮時,就到田裡工作,直到上午十點左右收工返家。早餐多半由家人送到田裡,席地而食,城市人所謂的菜根香,不就像這樣∣做得辛苦、吃得香甜嗎? 我們幫忙他們採收小番茄,而且要連蒂頭一起摘,才能賣得好價錢;顏色轉紅才是熟的,黃色的尚未成熟,這些都是採收的要訣。 田畦中,一排排番茄架,採收人坐在小板凳上,每人一把剪刀,剪下整串成熟或是單顆番茄,剪尖千萬別戳到果實,一旦損傷就無法賣了;身邊還放著水桶,盛裝摘下的番茄。 採收時一定要戴袖套,以免剪斷的莖,碰到衣服,留下洗不掉的黃色斑點。中有一人穿梭其間,專門收集裝滿桶的番茄,送到車上,馬上用濕報紙覆蓋桶上,以防止水分流失,保持果實的新鮮度。 上午收工返家,圍坐泡茶聊天,主婦們則到市場買完菜後,回家煮飯。中午,幾乎家家都要午睡,儲備下午的體力,下午五點左右,又要往田間繼續採收,直到日落時收工,這就是番茄成熟時的工作。 番茄依不同品種,每株價錢由三至八元不等,有的顆粒長得像茄子,原來是用茄子苗架接番茄苗而改良的,價錢較高,果實較大。 幼苗栽植前一定要鬆土,土上覆蓋塑膠布,上面挖出規則排列的圓洞,一方面讓作物有成長空間,一方面是方便以後搭架及採收;因為要考量有效的經濟價值,既不可以太密集,又不可以太鬆散,而且要在午後約四點至五點間,種下幼苗——切不可在上午種,幼苗最帕炙熱艷陽。種下的幼苗需四至五個小時,在濕潤土壤裡著床成長,這時也不能曬太陽,所以農家都利用日頭西下時種下幼苗,以在夜間生長,到第二天就有能力面對艷陽了。 番茄怕熱,越熱果實越小,好友阿家種的蕃茄,設有溫室的,也有室外的;溫室內較無蟲害、雨害、風害、鳥害,但因室溫高,要種出大果實,就需要依靠經驗了;戶外的甜度較差,果實皮較薄,微酸,量較少;溫室的果實皮厚,較甜,避開天災蟲害,結實自然較多,價錢也較好。 番茄的甜度,大都需要仰賴種植的經驗,去調配有機肥及營養劑和成長劑。一般而言,從幼苗到成株可以採收,約要二至三個月時間。採收期也有分,越早成熟的,果實越大;越晚熟的越小,一株番茄可以採收三至四次。採收下的番茄,要在二天內按果實的大小分裝成箱售出。市場上較少見小番茄了,好友阿發家的番茄大都批往台北或台中的餐廳,一箱十公斤最好可賣逾千元,最便宜的也有數百近千元。去年,好友算是享受了一次豐收好價。 風災過後價錢較貴,曾經因為颱風災害,雲林一帶種植番茄成功的很少,以致產地價錢就很高。不過有一年,因為種植的人多,產地每箱以八十至二百五十元不等賤價賣出,幾乎不夠本錢,有些農民計算採收的工錢,不敷賣價,多任由果實熟爛在田裡。 鄉下有些人似乎從不穿鞋,赤腳下田,也赤腳騎機車,只有在晚上洗澡後才穿上鞋;而且生活非常簡單規律,幾乎一到晚上十點左右,燈火就全熄了,街上既無大型量販店,也沒有百貨公司,自然也沒有什麼「夜生活」。 農人樸實淳厚,吃得清淡而健康;少了飯局和應酬,卻在老樹屋簷下,品茶、下棋、聊天、嘻笑。唯一可以外出遊玩的時候,就是休耕期,因為土地過度利用會疲乏,所以休耕時是農家的渡假日。 時間在這兒不會逼出匆忙的腳步,對城市人而言,農家生活步調緩慢,連路上的車輛都少;若車行路上,也常是用「龜速」在開,可急死我們這些「都市憨」了!但閒適的家居生活不正是城市人所欣羨的嗎?(點閱次數:1376)